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新理念突出“学生学 的如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强调学生学习 结果。故此,改革应是全方位的,从课程教学设计、 实施、评价都要做出改变。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方式、态度及效果,教学评价导向不再只是 关注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更要看学生学得多投入,学 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好了什么。
一、器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器乐是音乐表演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总学时 220,学分 14,周课时 2,授课形式小组课,小组人数 2-4 人。目前器乐课堂教学模式为四段式:
1. 教师检查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2. 教师开展新内容教学。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这样的教学过程突显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探究与合作性学习过程,再 加之学生课下自训不足,自学质量不高,导致教学计 划推进慢,教学目标达成有限。
二、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器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训性和生成性相互统 一。实训性表现为以学习乐器演奏方法和技术为主, 以练习曲和作品演奏检验演奏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 能力。生成性则表现为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自训是有 逻辑关系的学习过程,是一段要靠大量实践去切身体 会、调整、巩固和形成正确理念、方法及技术的生成 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把握和认识,我在经过充分调查 和研究后,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最大变化是: 突出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表达,让学生关注学 习,思辨学习,探究合作学习。尤其是课程思政方面, 也被纳入改革的关注重点。我认为,思政教育不能生 硬灌输,一定要有体验和表达才能真正内化为一种道 德素养。艺术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载体就是通过经典 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活动去实现这一目标的。这就 要求教师对于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比如爱国主义 作品《祖国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人说山西 好风光》等,作品本身具有的爱国爱乡情怀是浸润学 生思想和心灵的最好良剂。通过教学展演、舞台项目、 艺术比赛等实践活动的实践锻炼又可以影响到更多的 人,用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发挥教化的功能体现,既 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性。
改革后器乐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为六段式:
1. 学生自述(一周自训学习情况汇报)。
2. 学生展现(现场进行乐器演奏展示)。
3. 师生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与生生、师生互评)。
4. 新课教学(充分体现师生的教学互动)。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与师生点评)。
6. 作业要求(布置多样化作业并给出明确具体的 完成标准)。
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时尽量掌握好时间节 点,下面以 3 人小组开展教学为例,建议课堂组织时 间分配如下:
课堂组织
时间分配 2课时/周 50分钟/课时
学生自述 6分钟 学生为主
学生展现 15 分钟 学生为主
师生评价 3分钟 学生为主
新课教学 70 分钟 师生共同
课堂小结 4分钟 师生共同
作业要求 2分钟 教师为主
以上教学时间节点安排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可根 据具体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措施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创新实践,方案的贯彻执行离 不开合理的保障措施。为保障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效果,须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严谨治教。教学活动既要体现学生主 体性,又要做好教师引导性。教师要严谨治教,认真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科学教学观,态度端正,持 续研究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二是加强学生课下自训学习督导。没有有效练习 就无从谈起有效教学。方法技术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大 量的自主练习,这是乐器演奏学习的基本规律,任课 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督导学生每日练习。从外因作用 过渡为内在驱动。每日自训练习不低于 2 学时,周训 练习不少于 14 学时。三是加强教研交流。鼓励教研活动多开展同行交 流切磋,开展听课、评课,示范课、公开课、课堂教 学比赛等活动提升教师执教水平,统一认识,形成共 识。四是加强应用平台建设。学习强调结果导向,人 才培养强调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校内可以通过教 学展演、舞台表演、艺术指导等途径为学生搭建展示 学习成果的机会,校外可以通过艺术比赛和社会实践 来继续加强。这些平台建设有些是集体组织的,但是 也离不开师生共同开创。五是加强持续改进。方案只是建立在判断基础上 的初步预设,执行起来和实际情况还会有各种变数, 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做出矫正和改变,符合教学规律 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 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