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超:以科学之尺丈量人文之深

邬超:以科学之尺丈量人文之深

“人文课程也需科学‘骨骼’支撑,我常跟学生讲,任何学科研究都要靠实证数据‘验真’。”526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山西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邬超时,他凝视着墙上碛口古镇三维测绘图直言。作为深耕文旅融合的青年学者,他以科学方法论探寻人文奥秘,通过产学研融合激活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更以教育热忱点燃学生的学术梦想。他表示:要让传统村落既于数据间,更在人心里。

数据为尺 解码传统村落的“基因密码”


邬超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其中《碛口古镇旅游数据报告》和泛黄的《黄河志》都已被他翻阅得卷起毛边。他指着这些书籍说道: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山西现存6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它们不是尘封于时光的标本,而是流淌着历史血脉、生长着人间烟火的有机生命体。研究传统村落既要像地质学家般用数据与模型剖析肌理,也要像诗人般用脚步与心灵丈量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秉持这一理念,2019年盛夏,邬超扎根碛口古镇,以科学探针人文触角双轨并进:白天,他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收集游客关于碛口古镇的旅游感知状况;夜晚,他坐在当地居民炕头,听他们用方言讲述九曲黄河十八弯的生存智慧。3个月间,他用2093份网络游记、304份调查问卷共同勾勒出这座晋商古镇的独特风貌
通过扎根理论分析,邬超提炼出黄河风情景观”“原住民友好度等核心吸引力因子,也直指商业同质化”“设施老化等痛点。游客用手机镜头记录的,是比问卷更真实的体验。邬超指着数据模型说,比如黄河落日的打卡频次比明清建筑40%,说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需要协同设计。
通过扎实调研与科学分析,邬超围绕碛口古镇的研究成果——“基于UGC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古村落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碛口古镇为例,凭借严谨的研究与创新视角,不仅被核心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收录,还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同时,该成果因对地方旅游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受到当地景区管理部门负责人关注,被纳入旅游决策参考,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堂为田 种下严谨治学的“思维种子”


邬超办公桌上的键盘旁是一沓学生论文,每一篇都用红笔密密麻麻批注。他所代课程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他最耗费心血的一门课程。我不赞成学生用AI写论文,因为依赖大数据拼凑的学术躯壳缺乏人类独有的思维与情感。我希望他们能用双脚去丈量、用大脑去思考,写出原创的、有温度的论文。
最多的时候,邬超曾同时代8个班共400多名学生的论文课。他笑着说:那段时间,办公室被围堵是常态,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400份论文不是数字,是400个年轻人的困惑与期待。邬超顿了顿接着说,有个学生,毕业论文改了很多遍都不尽如人意,急得边哭边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研究?我劝解她:你为选题掉的眼泪,都会变成论文里的星光。后来她的《游客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以皇城相府为例》获得2024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名单公布后,她对我说:老师,这星光真亮。’”
当被问到带这么多学生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时,邬超回答:我坚持三不原则’——不敷衍一个标点、不放弃一个笨问题、不吝啬一句你很棒。我代过的学生,有人成了文旅策划师,有人扎根乡村做非遗传承,有人继续深造——但无论走多远,我都希望他们记得:论文的最后一页不是终点,而是用知识改变世界的起点。
2020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团队以发现身边传统村落微公益斩获佳绩。该作品建议自主研发小程序搭建起传统村落数字保护平台,随时上传传统村落的影像资料、历史故事与建筑特色,还可通过小程序参与村落守护计划,为濒危古建筑修缮、非遗文化传承等公益项目在线助力。邬老师总说,学术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脚踩泥土、手触云端团队成员王婉育说。


实践为火 点燃传统村落的“新生之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要让年轻人愿意回来。邬超的这句话,在他主持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中有着深刻体现。
在碛口古镇,数字孪生村落项目正稳步推进:运用3D建模还原古镇全貌,借助AR技术让游客穿越至明清商帮的繁华盛景;建立村民数字档案库,留存老手艺人的技艺与故事。这些成果与邬超让原住民成为保护主体的初衷高度契合。他表示:科技只是载体,核心在于激发原住民的参与热情。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以青年力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作为山西省地方标准《旅游基础信息采集要求》起草人之一,邬超参与编制了涵盖旅游基础信息采集的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采集内容、采集流程、采集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多维度信息的采集规范。这项标准不仅推动了山西文旅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更成为学生论文的富矿
在产学研融合中,邬超以斜杠青年之姿灵活切换身份:作为学术深耕者,他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在《中国沙漠》《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16篇论文;作为社会服务者,他关注旅游产业痛点,将课题聚焦于古村落旅游与社区协调”“旅游开发主体下居民受益等现实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揭示产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作为高校教师,他主持山西省教育厅山西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山西传统村落为例等项目,将学术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他说:我做这些,就是希望能以传统村落为载体,探索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结合的路径,让传统村落出新姿态。
从黄土高原的碛口古镇到三晋大地的传统村落,从实验室的数字建模到讲台上的案例教学,邬超始终以教育者的热忱守护文化之根。正如他在某学术沙龙上所言:人文研究不是主观臆断的温床,而是需要数据支撑的理性建构。这种将科学精神注入人文血脉的学术追求,正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