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校友徐振华:破茧成蝶,与时代共舞
编者按:徐振华,我校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从校园记者到融媒体先锋的蜕变。从母校到社会,他以工商精神为指引,一步步参与并见证了传媒行业变革的浪潮。面对AI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他始终秉持"四年工商学习时光,赋予的是学习能力而非特定技能"的认知哲学。这位持续探索的传媒闯将,正以刀刃向内的革新勇气,实践着母校"超越平凡,突破自己"的育人理念。
2025年,已经是我与母校相识的第十个年头。回望一路走来的十年,是我个人极速成长的十年,是母校日新月异的十年,是行业风云变化的十年,也是社会翻天覆地的十年。
我的故事从何而来?
我的职业发展轨迹与媒体行业变革深度交织,历经校园新媒体的起步、行业转型中的探索,直至当下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深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学业时期,我在母校滋养下启航。大学四年,我有幸见证母校北格校区拔地而起、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建校30周年盛大校庆以及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等诸多高光时刻,这一切的经历都源于入学不久我加入了传媒学院记者团。我从“传媒信鸽”公众号采编岗位起步,一路成长为编辑、责编,全身心投入新媒体发展的浪潮。在母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理念以及通才培养模式的滋养下,传媒学院“打通采编播,传播真善美”的宗旨,让我得以迅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二起,我还挑起多项活动导演的任务,在此,我要诚挚感谢杨菲菲、芦伟、石俊卿、孙磊等良师益友,是他们倾心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让我得以历练。
探索时期,我在行业浪潮中寻路。2018年毕业后,短视频兴起,媒体行业面临变革。我先后在3座城市、4家单位工作,探索职业方向。留校实习期间,在王志敏院长的推荐下,我入职诸暨市广播电视台,这份实习,使我将校园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毕业入职北京奥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后,我从编导到项目统筹,在公司提供的国家图书馆《讲坛课程精品化改造》、新华网《科学原理一点通2020》MG动画、中国科协“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等一系列项目的平台上,参与“国”字项目;而后我初探新媒体大厂,入职字节跳动,作为产出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多个“爆款”软件的母公司,企业数字、开放、多元的管理给予了我很多开拓视野的机会,结果导向、用户画像、竞品分析……高强度、全方位的考核倒逼我锻炼了市场化竞争思维,在北京大区内4项OKR关键指标中跻身前三。
扎根时期,我在融合转型中深耕。经过3年的不断尝试,2021年4月决定重返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工作,这时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融合转型,在翻江倒海的注意力竞争时代,我作为大型活动的编导,参与了上百场文艺晚会、体育活动的策划、编导和执行工作,从过去只关注舞台到参与全流程,从只做好节目到用好全媒体工具箱,融媒意识、“大小屏”思维、“三创(创收、创优、创新)”导向深入到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的作品也荣获第八届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展播活动综艺晚会最佳(一等奖)、省市电视政府奖、文艺奖等多类奖项,工作专报多次获市领导批示。
将往何方?
2025年,是我和母校相识的第十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号角的承启之年,我们又该走向何方?越是变化莫测的时代,越要看到不变的力量。如今步入AI时代,技术迭代快,AI主播上线,Deepseek写稿语法精准,社会上被AI替代的担忧不断。回想初入职场时,听闻一同实习的同事仅通过三个月社会培训班集训,便熟练掌握剪辑软件。当时的我也曾陷入迷茫,质疑自己四年大学所学的价值。但随着工作深入,我逐渐领悟到,大学四年赋予我的,绝非仅仅几个剪辑软件的操作技能,而是具备“如何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隐匿于老师们精心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蕴藏在学校搭建的各类实践平台里,更渗透在看似“无用”的文史课程中。无用之用,可堪大用。我会更快地上手新的软件,我会用编导的思维制作,我会用制作的思维策划。AI只是为我们所用的工具,正如作家麦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回记者问所说:“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这其中“不变”的力量就源于独立的人格和思考。我们有“拓荒牛”的品德意志,有“孺子牛”的道德情操,有“领墒牛”的个性气魄,万千技能不如如何做人,前者是三个月速成的“术”,而后者是四年潜移默化的“道”。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会因为机缘、时代等各类外因有远近区别,但走上什么样的方向取决于自己所行的道,这就是“不变”的力量。
越是信息茧房的时代,越要看到真实的力量。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明显,我们认知易被局限。视频越泛滥,真实越宝贵;风浪越汹涌,定力越重要。这警醒我们要有勇气刺破“茧房”,要构建自我更新的“共鸣室”,这就要注重真实的力量。“真”是刀刃向内、直面自己的能力,“实”是脚踏实地、扎实推进的状态。从校园到职场,我在朋友圈、交流中看到从母校毕业的朋友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结婚生子,享受家庭的温暖;有人继续深造,在学术领域钻研;有人在一线城市,收入逐年提升;有人勇敢创业,打拼出一片天地;也有人选择回归家乡,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落笔前我刚刚参加了一位校友的婚礼,我看到我们从校园出发,都在不同的领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以各美其美的姿态,为家为国撑起四方天空!我突然理解重要的不是选择哪种生活,人这一辈子,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便是一种圆满。而安顿内心,需要真正的勇气,要敢于直面自己,不再伪装与逃避,不知道要什么就勇敢地尝试,如果确定想要什么就坚定地出发,如果得不到就静下心学习提升。
越是爬坡过坎的时代,越要看到时代的力量。爬山越临近山顶越艰难,正如当下。罗振宇在2025跨年演讲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正处在下一轮产业革命爆发的前夜,我们每多活十年,五年,甚至一年,我们就能享受到前人无法想象的文明成果。”五年前,我补办身份证需跨省折腾,如今不仅可异地办理,还次日送达。时代的发展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既要看到时代的重压,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都可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更要看到时代赋予的机遇,一朵浪花涌起,便能助力我们登高望远。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生活目标,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便身处压力之下,也要咬牙坚持。回顾母校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起来,数次迁址却初心不改,这份坚守总能给予我无穷力量。只要挺住、熬下去,就意味着一切!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向下扎根才能厚积薄发,向上生长方能无惧风雨。十年淬炼,母校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基因。从坞城南路99号起始,我认为至今没有“毕业”,仍在“学习”路上,愿以不变的初心与母校同行,与时代同行,共赴下一个十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