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牛三平:改革中考制度 缓解教育焦虑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教育是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名民办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工商学院董事长、院长牛三平始终致力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了关于改革中考制度,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建议。
在教育制度的功能定位中,中考制度充当了基础教育分流的“过滤器”,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守门员”,既影响义务教育质量,又影响高中阶段教育格局,并且对整个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更是表明了中考制度改革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枢纽位置。
目前,围绕中考的升学分流,家长的“中考焦虑”远超“高考焦虑”,普遍认为只有补课才能让孩子提升成绩,顺利进入普通高中,不因“职普分离”而被分流到职业高中。牛三平认为,家长这种“焦虑”并非是学习内容过多,而是因为围绕稀缺教育资源,孩子们的学业竞争太过激烈。突出表现为应试倾向愈演愈烈,学生负担繁重。
“按照现行中考改革制度的要求,未来将会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被分流到职业高中。从青少年十四、五岁的年龄段考虑,中学并不是培养劳动技能的好时机,打基础、学文化才是正道,他们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而不是早早地走向工厂、推向社会草草就业。”牛三平坦言道。
此外,有研究显示,导致农村子弟上大学难的症结是中考而非高考。初中升高中阶段的城乡升学率差距持续扩大,才是导致农村家庭子女上大学相对机会下降的源头。“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均等,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机会。在受教育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能力或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输在了教育竞争的‘起跑线’上,实在是可惜。”牛三平的话朴实又中肯。
在牛三平看来,一项成功的考试制度改革,从其过程来看,应该是基于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共识的改革;从其目标来看,应该是能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改革。为此,他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进一步深化初中到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是改革中考制度,弱化中考分流功能,放宽甚至取消对于普职高中入学比1:1的硬性规定;二是增加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就读,通过高考升入高等学校,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通过大学阶段教育长思想、长知识、长能力,再进入社会工作,助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牛三平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