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静的“艺术”课堂

      面对100多名学生,授课内容为“写作主题”,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上这堂课?
      马静是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语言艺术写作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她喜欢自称“老马”。让我们走进马静的艺术课堂。
      兴趣:从大才女徐静蕾开始
      上课铃响起,马静走上讲台。
      她化淡妆,嘴微红,衣着知性。左手托着麦克风,右手持粉笔,显得利落、自信。
      “同学们好,今天先给大家说说美女导演徐静蕾。大家知道徐静蕾吗?喜欢她吗?她的代表作有什么?”
      “知道!喜欢!她的代表作有《将爱情进行到底》、《杜拉拉升职记》……”听到老师问起大才女徐静蕾,同学们打起了精神,扯开了嗓子。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徐静蕾的另一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是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曾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48年冬,一名男子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
      “故事开始于18年前:一个13岁的小女孩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后来,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她却始终无法忘记曾经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但作家对这个曾经住在隔壁的小女孩已经没有任何印象。
      “要理解这部影片,要领在于理解那个女人。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心爱的人默默付出,不谈要求。理解她不向自己所深爱的人提要求,也就理解了这个陌生女人。理解了这个女人,也就理解了这个作品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写作主题。”
      马静用三两分钟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课要讲的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动力。同学们的课堂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眼睛睁得更大了,想知道马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这是马静一直坚持的授课艺术之一——兴趣调动。
      赏识:你真棒!非常好!
      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是第一步,怎么让同学们始终跟着自己所讲的内容,积极跟自己互动,则是马静的又一种课堂艺术。 
      投影仪上显示,一个小孩子摔倒了,三个成年人面对倒地小孩,他们姿势各不相同,嘴里却说着同样的台词:“看,摔倒了吧?!”这三个成年人分别代表家庭、学校、社会。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看图文,如果让你来写一篇看图作文,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怎么提炼这个主题?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图中细节。”
      话音刚落,甲同学说:“面对同一摔倒小孩子,三个人的潜台词虽然一样,我看意思却各有不同,其中,代表社会的一方有幸灾乐祸的一面。”
      “太棒了,说得非常好!”甲同学发言完毕,马静高调表扬。
      “老师,我觉得小孩子们摔倒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大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认为这是漫画想要表达的主题。”
      “非常好,你的主题明确,观点鲜明!”
      对于同学们的发言,马静丝毫不吝惜夸奖之词。短短50分钟课堂,类似你真棒、非常棒、你好厉害这样的鼓励先后出现15次之多。
      暂且不论问题回答得正确与否,大学生课堂上有必要如此夸奖学生吗?
      对此,她的解释是,虽然我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但他们一样需要被赏识、被肯定。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与家长、老师希望学生早日成才的心情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学生学习不行时,家长和老师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适当赏识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赏识别人,尤其是老师善于赏识学生也是一门艺术,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为更好地授课做好铺垫。老师对学生如此,成人之间,上下级之间更应该如此。
      课堂上,马静可以随意叫出学生名字。如此一来,从她嘴里说出来的“你真棒”,显得更真实、更亲切。
拓展:小课堂  大文化大学课堂讲什么?看似是一个伪命题,但这里面却有大学问。
      之所以说这是伪命题,答案很简单,大多数老师认为,大学课堂当然讲课本上的东西为主,毕竟学生要毕业,要应对考试嘛!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课堂上多数照本宣科。
      马静老师在关于写作主题课上,都讲了些什么呢?
      据不完全统计,50分钟课上,马静围绕如何提炼主题讲到了经典歌剧《白毛女》,讲到了托尔斯泰的《复活》,讲到了《水浒传》,还提到了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相关诗词。
      她不但说到现当代中外名家,还顺口讲历史大家。开课前,她以素有才女、美女之称的徐静蕾引起大家的课堂兴趣,中途引出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
      她很容易说出杜甫、李白、王安石,甚至还介绍了莱特兄弟首飞成功后的一次演讲。“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她用莱特兄弟的话,鼓励学生们“说不如做,谦虚还要实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马静提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诵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活跃的一堂课,又是一个学贯东西的课堂。马静将历史、文化、地理、科技融于课堂之上。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得到了数不尽的书本以外的知识。这就是马静的课堂艺术之三——素质拓展。
      下课铃响了,马静课上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大家似乎还沉浸在大江边的古战场上,怀古吟今。

 杜少红/文、王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