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才教育, 圆梦工商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 —题记
木桶效应众所周知。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其各个构成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或个人的水平。这也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因此,对我们每一位工商学子而言,如何加长自身的“短板”,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位工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牛院长针对这个问题已经给出了出色的回答,那就是我们工商学院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亦称“通识教育”。源于19 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通过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其接受不同的学科的教育,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的目的。
1829 年,美国帕卡德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 (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不是相互对立和割裂的。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有: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等等。
我们通才教学部努力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开设了诸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作为通才教学部的专职教师,我有幸教授文学类课程。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文学修养对学生们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也让我领会了牛院长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为牛院长在学科建设上的前瞻性深感佩服。文学是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必将成为我们通才学子走进社会的内在助力。
对我而言,工商梦也就是通才梦,是散发着人文光辉的三牛梦。
通才教学部 李永娟